X

专家猛烈抨击“产能过剩”言论

专家猛烈抨击“产能过剩”言论
星期二 21 五月 2024 - 21:30
Zoom

北京——中国蓬勃发展的新能源汽车行业最近因所谓的“中国产能过剩”而受到某些西方国家的审查。

为了向全球观众清晰地了解该行业的格局,三名政府官员和一名行业专家参加了新华社主办的全媒体谈话平台中国经济圆桌会议第五期。

他们阐明了为什么这种说法缺乏依据,概述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全球可持续发展转型中的重要性,并披露了西方遏制战略和保护主义措施的政治基础。

自相矛盾的证据

专家们表示,在仔细审视供需关系、全球分工和未来发展轨迹后,产能过剩的言论与事实证据和基本经济原理相矛盾。

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949万辆,略低于产量959万辆。不过,国家发改委官员霍富鹏澄清,产量略有过剩并不意味着产能过剩。相反,它促进了竞争和技术进步。

霍解释说,随着创新企业升级技术以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落后产能自然会被淘汰,从而形成动态平衡。他表示,仅从供需角度评估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状况不符合经济原理。

尽管某些西方国家将中国不断升级的新能源汽车出口描述为产能过剩的证据,但发言者反驳了这种说法,声称基于出口的推理也站不住脚。

工业和信息化部官员何海林强调,一国产能超过内需是全球普遍现象,这是比较优势和分工结果的体现。

“例如,美国制造的芯片80%用于出口,日本汽车50%销往海外,德国汽车产量的近80%销往国外市场,”商务部官员丁伟顺表示。

相比之下,中国主要满足国内市场,新能源汽车出口仅占其总产量的一小部分。去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约为 959 万辆,但其中仅约 12% 用于出口。

展望未来,在全球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中国新能源产品需求巨大。霍说,作为积极响应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举措,中国新能源汽车、风电、光伏等新兴产业的地位更加突出。

全球效益

与会嘉宾表示,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经济停滞之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对全球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去年,中国制造的新能源汽车出口到法国、泰国、印度尼西亚等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现了对全球消费者的吸引力。

丁表示,对于潜在车主来说,中国制造的新能源汽车是一种经济高效的选择。这些车辆为更多人带来了个人交通的便利,满足了全球对环保交通解决方案不断增长的需求。

霍建强表示,从全球来看,追求绿色增长需要获得高质量、价格合理、可持续的产品和技术,并指出中国通过发展新能源汽车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霍先生指出,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恰逢中国宣布双碳目标和全球加速迈向绿色经济。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曲凤杰表示,在此过程中,中国在加强全球气候治理方面也发挥了示范作用,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实践经验。

发言人表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崛起可能会促进全球汽车行业的升级,培育一个既合作又竞争的生态系统。

霍先生表示,世界领先的汽车制造商纷纷选择在中国建立制造工厂和研发机构。这一战略举措有利于他们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和向新能源汽车生产的转变。

屈冬玉表示,通过与海外同行的竞争与合作,中国汽车制造商已经形成了良好的竞争环境,并以特斯拉为例,说明国内外汽车制造商之间的良性竞争。

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预计将带来大量就业岗位,相关行业也将出现较快增长。屈冬玉表示,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该行业有望成为全球经济扩张的新引擎。

贸易保护主义

近年来,由于一些国家经济放缓和国内政治放缓,全球化和贸易多边主义遇到一些阻力,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贸易保护主义的幽灵给全球经济蒙上了阴影,批评者认为这种政策违背了开放市场和国际合作的原则。

霍先生直言不讳地批评说,贸易保护主义不能解决内部产业问题,扰乱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稳定运行。

保护主义政策的影响不仅仅限于经济破坏。霍警告说,此类措施不利于全球低碳转型。由于中国对全球可再生能源产能做出了巨大贡献,保护主义可能会阻碍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丁也表达了担忧,认为这会影响绿色转型,破坏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集体努力。

“这就像一方面打着绿色发展的旗帜,另一方面又打着保护主义的大棒,”丁说。 “这是典型的矛盾案例,可谓‘双标主义’。最终也会损害全球绿色低碳发展和气候目标的实现。”

屈冬玉对美国保护主义背后的政治动机进行了批判,认为美国保护主义被用作批评中国经济体制和发展模式的工具,制造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削弱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和声誉。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