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ing
  • 黎明祷告
  • 日出
  • 正午祷告
  • 下午祷告
  • 日落祷告
  • 夜祷

关注我们在 Facebook 上

中东冲突:联合国因其自身决策体系而陷入瘫痪

昨天 11:30
中东冲突:联合国因其自身决策体系而陷入瘫痪

联合国成立于1945年,旨在防止世界大战再次爆发,如今却似乎陷入了一种过时的机制。安理会本应体现其在国际危机面前的效率和响应能力,如今却暴露出其最为明显的局限性,尤其是在巴以冲突的背景下。

赋予五个常任理事国——美国、俄罗斯、中国、法国和英国——的否决权,最初旨在将主要大国纳入多边体系。但80年后,同样的特权却常常阻碍任何具体行动。改变规则需要获得最大受益者的一致同意——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在中东的具体案例中,这种惰性最终演变成一场悲剧。自1972年以来,美国否决了40多项与以色列有关的决议,这在单一冲突中绝对创下了纪录。这并非总是源于对文本的根本分歧,而是一种蓄意的政治策略:华盛顿无论提案内容如何,​​都选择了自己的立场。

俄罗斯则频繁使用否决权阻挠西方的倡议,这并非出于对巴勒斯坦事业的承诺,而是为了系统性地反对美国及其盟友。这种行为将每一次地区危机都变成了全球地缘政治对抗的舞台。

其结果显然是机构瘫痪。在2023年10月加沙局势的最新升级中,即使在轰炸肆虐之际,安理会也未能达成共同立场。讨论未能达成决定,反而沦为对决议措辞的争吵,这很快导致了无所作为。

这种无所作为加剧了全球舆论的深深怀疑。如果联合国无法预防或阻止冲突,它还有什么意义?信誉的丧失导致合作的减少,进一步削弱了该组织的干预能力。

尽管有限,但替代方案是存在的。 “团结一致共策和平”机制允许大会在安理会陷入僵局时采取行动,即使其决议不具约束力。此外,一些调解努力仍在通过平行的外交渠道、非政府组织或区域倡议谨慎地进行。解决方案往往在远离纽约联合国总部的地方出现。

改革的必要性现已得到广泛认可。印度、巴西、德国和日本等国家正在要求获得常任理事国席位。占联合国会员国近25%的非洲却没有常任理事国席位。但改变安理会需要获得损失最大的大国的批准。

就巴以冲突而言,这种制度僵化只会加剧本可避免的苦难。可能需要一场更深层次的合法性危机才能迫使安理会做出真正的改变。在此之前,安全理事会将继续按照1945年的世界规则运作,这与2025年世界面临的紧急情况截然不同。



阅读更多

×

下载Walaw应用程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