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在 Facebook 上
中国最高科学奖项颁发 彰显国家创新驱动发展阶段性成果
中国最高科学技术奖于2024年6月24日在北京揭晓,李德仁和薛其坤两位科学家荣获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图片来源:新华社
时隔两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北京揭晓,李德仁和薛其坤两位科学家荣获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该奖项是中国长期以来坚持鼓励基础科技创新的一项重要基本制度。分析人士表示,新颁发的奖项是中国创新驱动发展阶段性成就的一个缩影。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周一强调,科技现代化和创新对于实现中国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全国科技大会上颁发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并发表重要讲话。
李是著名的摄影测量和遥感专家,而薛其坤是凝聚态物理学领域的杰出科学家。
今年84岁的李克强,多年来致力于提升我国测绘遥感水平,成功研发了卫星遥感全球高精度定位测绘核心技术,解决了遥感卫星图像高精度处理中的一系列难题。
李克强还被任命为2024年中国航天日的形象大使。今年4月,他在武汉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表示,中国的卫星遥感技术“从无到有、从有到精,实现了自主独立”。他指出,作为一名从事航天遥感应用的教师和院士,他对这一进步感到非常高兴。
李克强说,虽然中国航天起步比美国晚了50年,但得益于国家优越的体制和中央对航天事业的重视,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先后启动了高分遥感工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重大项目,使中国的遥感技术服务于人民,也为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
李克强介绍,航天探索包括对地观测、深空探测和空间研究三大任务。
李克强说:“太空探索包括通过遥感、导航和通信技术观察地球。它帮助我们了解自然环境、寻找资源、应对自然灾害,服务于可持续发展和人类。”
对于深空探索,李克强表示:“我们向深空发射卫星,是为了探索太阳系、研究黑洞,以及探究宇宙和人类起源的基本问题。中国已经向月球和火星发射了探测器,很快还将向月球发射载人航天器。”
这位资深专家指出:“太空研究涉及建立空间站进行在轨研究,包括生命起源的研究。”
61 岁的薛其坤取得了多项突破性的科学突破。
薛其坤带领团队在实验上首次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一重大研究成果被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誉为“中国实验室发表的第一篇诺贝尔奖级物理学论文”。
薛其坤曾说,发现新的科学现象和规律是基础研究皇冠上的璀璨明珠,他说:“一个国家要强大,就必须创造出真正属于世界科学发现的东西。”
国家创新生态系统研究专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楚建勋周一对《环球时报》表示,今年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加强基础研究和基础研究应用的重视。
此次奖项评选是我国创新驱动发展阶段性成果的一个缩影。
“我国科研发展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实现了高水平技术自主,战略定位是发展世界前沿技术,面向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人民健康。”朱德群说。
朱德群指出,科技创新已经应用于支撑高质量发展、保障高水平安全、培育新的优质生产力,建立了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吸引力的创新生态系统。
“这一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国家的统筹布局,从国家需求出发,启动了一些重大课题,形成了一批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重要成果。”专家说。
除上述两项最高科学技术奖外,拓扑电子材料计算预测研究等48项成果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数十个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据新华社报道,100多个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值得注意的是,基础研究领域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国家自然科学奖连续9年授予一等奖。
中青年科技人才已成为我国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占三大奖项获奖者的40%左右。
在国家自然科学奖中,45岁以下的获奖者占到一半以上,显示出年轻一代在塑造国家科学格局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科技部数据显示,我国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第一,青年科技人才已成为科研主力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80%由45岁以下的青年人才承担。
2023年最高科学技术奖时隔两年再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凸显了其作为今年最高科学奖项的更强的可信度。
上海科技奖有关负责人向上观新闻记者介绍,该奖提名制度由原来的每年一次调整为现在的两三年一次。
由于2021年、2022年均没有国家科技奖,今年的奖项相当于三年项目的积累,获奖难度较以往明显提升。
“未来国家科技奖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要求也会越来越高。”上述上海官员说。